1961年8月12日,一代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病逝于北京,距今刚好62年。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陈嘉庚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他的事迹与精神面貌却跨越地域与时空,继续为世人所景仰和缅怀,深深影响着几代人。
11月10日由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主办、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与《南洋商报》协办的《2023年嘉庚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学者围绕着“以商养文:嘉庚精神的传承与永续”主题,从多方位、多层次、多思维的分享陈嘉庚的思想与理念,让世人对于陈嘉庚的为人处事与贡献有更多了解和认识。

曾玲
中国福建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曾玲教授
跨越地域与时空
中国福建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曾玲教授发表主题演说时披露,今年9月和10月适逢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创办100周年、集美学村命名100周年以及集友银行创办80周年(陈嘉庚有倡办之功),中、港都掀起纪念陈嘉庚、弘扬陈嘉庚精神的热潮。
陈嘉庚有什么魅力与独特之处,足以令民间甚至官方依旧在缅怀他?“嘉庚先生到底留下了什么?厦门市宣传部放的广告说他留下了富可敌国的嘉庚精神。富可敌国这四个字可不是随便可以讲的。”
人类世界普世价值
她指出,陈嘉庚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他所留下的物质与精神遗产极为丰富且具有人类世界普世价值特质(被称为嘉庚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故可以跨越地域与时空,代代传承,至今仍在鼓励与感召世人。
在精神遗产方面,她指陈嘉庚的思想非常丰富,不同人不同时代对他的思想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内容,其中两点极为重要:
1、世界视野下的多元情怀
曾玲指出,陈嘉庚继承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传统,爱国爱乡爱世界,如此多元的爱在他的思想里没冲突反而融合成一个整体,实属难能可贵。例如他支持辛亥革命、推动成立南侨总会支持中国抗日也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势力、既成立华侨中学捐助道南学校也捐助莱佛士书院、也捐款给遭遇水灾的英国。
“他的宽阔的胸怀和家国情怀涵盖很多内容,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小家。去世的时候他剩下的300万元一块钱都没留给儿孙,他的这种视野真的是没有几个人可以达到,太伟大。”
2、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理念
她指出,“教育救国”被当代视为振兴积贫积弱的中国的救国良方,是以一代又一代的海外华侨华人为实现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理念不懈的努力,陈嘉庚是引领这个时代潮流的代表,怀抱崇高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感,为了启迪民族民智而办教育并亲身实践,自1913年开始,先后创办多所学校,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堪称是前无古人。
而且陈嘉庚办教育不仅造福学校也惠及学校所在的区域,使当地人的思想、教育、文化甚至经济都上了一个台阶,“他是以办实业来支撑庞大的嘉庚系教育事业,充分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董立功
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董立功教授
以商养学办学
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董立功教授从陈嘉庚有关的书信以及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周刊、校刊的资料中发现许多新资料,并总结出陈嘉庚的3大办学理念。
1、重视办学条件的改善
陈嘉庚不仅富裕且舍得花钱,先后从国外买入渔船机器“集美一号”和“集美二号”(属于当时中国第一艘也是最大的拖网渔轮)让学生实习,为中国培养航海人才提供重要的条件。
2、重视派遣师生出国深造
例如出资让学生到水产航海较发达的日本留学,部分学生学成归国后回到集美大学任教,形成反哺。
3、重视师生待遇
董立功指出,良好的待遇吸引“国学大师”钱穆、鲁迅等人分别来到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工作;而不同年级段、不同科系的学生也享有不同程度的优惠,例如中学生只交膳食费、师范生拎包就能上学、水产科学生只交学费甚至还享有纸笔费补贴。
他也指出,陈嘉庚“以商养学”涉及到的行业包括黄梨罐头业、般运业、橡胶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零星收入,这些行业带来的收入为他提供办学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辅以其他措施,包括:
1、设立永久基金以确保有稳定的办学经商
2、持续向南洋富商募捐(包括与陈关系不佳的胡文虎也在1935年捐了1万元予厦大)
3、向族亲、校友募捐。

刘晓斌
华侨博物院前院长、研究员刘晓斌教授
以实业和教育救国
华侨博物院前院长、研究员刘晓斌教授指出,陈嘉庚对实业和教育有深刻且独道的认识,认为二者相辅相成,实业可以为教育提供经济基础,教育可以为实业培养人才,并曾在1923年9月6日《南洋商报》创刊号撰文直抒已见,而1947年成立的集友银行,便是这一理念的的实践。
当时,陈嘉庚在印尼避难,但其亲友、乡亲、贤人志士等按照他的理念创办了集友银行,宗旨是为集美学校提供源源不断的教育经费、联系华侨资金参与中国建设、联合侨资返乡投资,最主要的目标是“以行养校、以行助乡”。该行自创立以来便秉持创行宗旨,将股息资助厦门嘉庚系各校的建设发展,2017年后改为设立陈嘉庚奖学金,资助一带一路沿线(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后代到厦门留学,至今受惠者已逾千人。
贡献跨国经济发展
不论是发展事业或者教育,刘晓斌指陈嘉庚均以世界眼光和创新的精神来看待。在事业上,他并非最早种橡胶的人却准确预见橡胶在前景大好而成为一代橡胶大王,所创办的企业拥有逾80处海外分公司、100多处代理,员工人数3万,是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为中国乃至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在教育上,陈嘉庚重视调研、分析各国识字率后得出中国是文盲率最高的国家,故提出办学来改造国民与社会;办水产航海、农林、商业教育均是从国际大事与民生来考量、所创办的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招收大量侨生、在侨居地新加坡推广华侨教育,一方面维护弘扬中华文化,也为侨居地培养人才,更开了华侨办学风气之先。

潘永强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学术董事潘永强博士
革除旧俗现代改良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学术董事潘永强博士“借古论今”。
他提醒世人对陈嘉庚的理解及受感动,主要来自于他毁家兴学、亲自办学,是以不少企业家或华商对于捐钱办教育建设硬体非常积极。
他表示,事实上嘉庚精神除了以商养文,也有革除旧俗、现代改良的其他面向。因此,现代人在继承和效法嘉庚精神时,不能只学习一半,只强调一半,而忽略向前调适和革新的另一面。
其次,从陈嘉庚延续下来的华人兴学办校传统来到如今的新世代,面对两大冲击,即:
1、大马社会、政治乃至人口结构已有重大变迁;
2、华文教育运动的特质和性格产生变化,在定义上和组织上都需要新想象与再造,否则将面对瓶颈。
他主张,面对社会与阶级观念的变迁,华文教育界的热情,不能停留在重复过去、按照过去成功模式发展局面,需要不时检视华教固有的模式和论述,是否适应社会的复杂变迁。同时,他期许华教运动应慢慢调整转型成为更具学习型的华教运动,学习型的基层群体。

《2023年嘉庚国际论坛》于今年11月10日在厦门大学举办,吸引不少与会者到场聆听。
陈嘉庚留下的部分物质遗产
1)南洋商报
2)新加坡华侨中学
3)集美学村、集美大学
4)厦门大学
5)华侨博物院
6)嘉庚建筑(富有闽南特色、结合中西文化)
7)鳌园
资料来源:曾玲教授